饮用水检测
一、核心检测项目与限值
微生物指标
菌落总数:限值≤100 CFU/ml,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程度。
致病菌检测:包括大肠杆菌、军团菌等,不得检出(如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GB 5749-2025要求)。
化学污染物
重金属:铅(≤0.01 mg/L)、镉(≤0.005 mg/L)、汞(≤0.001 mg/L)等,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检测。
有机物污染:总有机碳(TOC)≤5 ppb,紫外氧化-非色散红外法(UV-NDIR)用于痕量分析。
物理与感官指标
浊度:限值≤1 NTU,激光散射浊度仪实时监测悬浮颗粒物。
pH值:范围6.5~8.5,超出可能引发管道腐蚀或影响消毒效果。
消毒副产物
余氯:游离氯限值0.3~2 mg/L,采用DPD分光光度法检测。
三卤甲烷:总量≤0.1 mg/L,气相色谱法(GC)定量分析。
二、检测技术与方法
微生物快速检测
酶底物法:检测大肠杆菌等致病菌,4小时内完成定性分析。
PCR技术:用于军团菌、病毒等病原体核酸筛查,灵敏度达1 CFU/L。
重金属痕量分析
ICP-MS联用技术:同步检测20+种金属元素,检出限低至0.001 μg/L。
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:现场快速筛查铅、砷等污染物,10秒内出结果。
水质综合评估
多参数水质分析仪:集成pH、电导率、溶解氧等传感器,支持物联网实时传输数据。
三、检测标准与流程
国家标准体系
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5):新增微塑料、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检测项。
《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标准》(GB 11742-2025):放宽浊度限值(≤3 NTU),保留重金属严控要求。
操作规范
采样要求:使用无菌玻璃瓶或聚乙烯瓶,避光保存并在6小时内完成检测。
检测顺序:优先开展微生物和余氯检测,再依次分析重金属及有机物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创新技术
家庭水质监测
智能水龙头内置传感器,实时显示TDS、余氯等数据,超标自动报警。
公共供水系统
水厂采用“AI+水质模型”预测污染物迁移,应急响应速度提升50%。
应急场景
便携式检测箱支持洪涝灾害后水质快速筛查,30分钟完成12项核心指标分析。
五、注意事项
样本采集:避免接触空气和容器污染,微生物检测需冷链运输。
仪器校准:电导率仪、pH计每日使用前需标准液校准,误差≤2%。
结果解读:结合多指标关联性(如高TOC伴随微生物超标)综合评估风险。
通过精准检测技术革新与标准体系完善,2025年饮用水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,支撑居民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