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图片名

全国订购热线:
156-0036-6678

首页 > 更多检测 > 科研服务检测

科研服务检测
保健品检测 汽车检测 科研服务检测 家具检测 软件检测 家用电器检测 生活用品检测 肥料检测 清洁用品检测 杀虫驱虫药剂检测

超导磁体低温循环实验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6-30 15:07:04 次浏览

超导磁体低温循环实验

超导磁体低温循环实验.png

实验背景

超导材料需冷却至临界温度(如铌钛合金约 9K,钇钡铜氧超导材料约 90K)以下才能呈现超导态,此时电流通过超导磁体时几乎无能量损耗,可产生强磁场(如核磁共振成像仪需 3-10T 磁场)。

低温循环实验的目的是为超导磁体构建并维持稳定的低温环境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超导态失效(即 “失超”),同时降低液氦等低温介质的消耗成本。

实验原理

利用低温制冷技术(如氦制冷机、液氦浸泡)将超导磁体冷却至临界温度以下,通过闭环循环系统实现低温介质的重复利用。

其原理基于热力学定律:通过压缩机对氦气等工质加压升温,经冷却器散热后降压膨胀,工质吸热降温,再通过换热器与超导磁体进行热交换,带走磁体运行时产生的热量(如漏热、电流引线发热),维持磁体温度稳定。

实验系统构成

超导磁体本体

由超导线圈(如 NbTi 或 Nb₃Sn 线材绕制)、支撑结构和磁体骨架组成,线圈需缠绕在低温容器(杜瓦)内,避免与外界热交换。

低温制冷系统

制冷机:常用 G-M 制冷机或脉冲管制冷机,通过活塞往复运动实现氦气的压缩 - 膨胀循环,产生低温(最低可达 4.2K)。

液氦杜瓦:双层真空绝热容器,内层储存液氦(沸点 4.2K),磁体浸泡其中或通过导热部件与液氦接触,利用液氦蒸发吸热维持低温。

低温循环回路

由低温管道、阀门、换热器、流量计等组成,氦气经制冷机降温后,通过管道输送至磁体附近的换热器,吸收磁体热量后返回制冷机重新冷却,形成闭环循环。

温度控制系统

采用铂电阻、硅二极管等温度传感器监测磁体温度,通过 PID 控制器调节制冷机功率或液氦流量,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±0.1K 以内。

实验操作流程

系统预冷

向杜瓦内注入液氮(沸点 77K)进行预冷,降低杜瓦壁温,减少后续液氦蒸发损耗;随后注入液氦,逐步将磁体温度从室温降至 4.2K 左右。

启动制冷机

开启氦制冷机,调节压缩机频率和膨胀机参数,使制冷机进入稳定运行状态,产生低温氦气并注入循环回路。

磁体励磁与低温维持

通过电流引线对超导磁体缓慢励磁(通电),建立目标磁场(如 1.5T);同时监测温度传感器数据,若磁体温度升高,增加制冷机冷量输出或补充液氦,确保温度稳定。

循环性能测试

记录制冷机功耗、液氦蒸发率、磁体温度波动等参数,评估低温循环系统的效率(如每瓦冷量的能耗),优化循环参数(如氦气流量、压力)。

退磁与系统关闭

实验结束后,通过卸荷电阻缓慢降低磁体电流至零(退磁),避免因电流突变产生强感应电动势;关闭制冷机,停止低温循环,必要时回收未蒸发的液氦。

注意事项

低温防护:液氦温度极低(4.2K),接触皮肤会导致严重冻伤,操作时需佩戴绝热手套,杜瓦表面需标识 “低温危险”;杜瓦真空层若失效,外壁会凝结霜层,需立即检查维修。

失超保护:超导磁体失超时,线圈电阻骤增,电流转化为热能可能损坏磁体,需设置失超保护电路(如泄放电阻),并在实验中实时监测磁体电压,一旦发现失超信号立即切断电源。

氦气安全:氦气无色无味且密度低,若杜瓦或管道泄漏,氦气会在实验室顶部聚集,导致氧气浓度降低(窒息风险),需安装氦气泄漏报警器,实验场所保持良好通风。

振动控制:制冷机运行时产生的机械振动可能影响磁体稳定性(如核磁共振实验对磁场均匀性要求极高),需在制冷机与磁体之间安装减振支架,或选用无振动的脉冲管制冷机。

延伸应用

低温循环技术不仅用于超导磁体,还广泛应用于粒子加速器(如欧洲核子中心 LHC 的超导磁体)、量子计算(超导量子比特需 10mK 以下低温)、超导电机等领域。

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(如铋系超导带材临界温度 110K),基于液氮(77K)的低温循环系统因成本更低,正逐步替代传统液氦系统,成为未来超导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