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化硅陶瓷热震烧蚀测试
碳化硅陶瓷热震烧蚀测试是评估碳化硅陶瓷材料在急剧温度变化(热震)和高温烧蚀双重作用下,能否保持结构完整性、力学性能及抗侵蚀能力的实验,对于其在高温极端环境(如火箭发动机喷管、高温热防护部件、冶金炉衬等)中的应用至关重要。以下是该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流程:
测试前准备
样品制备与选取: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碳化硅陶瓷样品,尺寸根据测试设备要求确定(常见为 Φ30mm×10mm 的圆柱或 50mm×50mm×5mm 的平板),确保表面平整、无裂纹、无气孔等初始缺陷。若为涂层样品(如碳化硅涂层覆于其他基体),需保证涂层厚度均匀(通常 0.5-2mm)且与基体结合良好。
测试前记录样品初始状态:尺寸(用卡尺测量长度、直径 / 边长)、质量(电子天平,精度 0.001g)、外观(有无细微裂纹)及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(作为基准数据)。
设备与介质准备:核心设备包括高温热震炉(可快速升降温,温度范围室温至 1600℃以上)、烧蚀测试装置(如氧乙炔焰烧蚀器、等离子弧喷枪,模拟高温火焰或等离子体烧蚀环境)、温度传感器(如热电偶、红外测温仪,监测样品表面及内部温度)、金相显微镜(观察微观损伤)。
烧蚀介质根据应用场景选择,如氧气 - 乙炔火焰(温度可达 3000℃以上)、高温燃气(含侵蚀性成分如 H₂O、CO₂)或熔融金属 /slag(模拟冶金环境)。
参数设定:根据碳化硅陶瓷的实际使用工况设定参数:
热震参数:高温温度(如 1000℃、1200℃、1500℃,覆盖材料工作温度)、低温温度(通常为室温或冷水浴 0-25℃)、循环次数(10-50 次,模拟反复热冲击)、升降温速率(≥100℃/min,体现 “骤变” 特性);
烧蚀参数:烧蚀温度(如 2000-2800℃)、烧蚀时间(30s-5min)、热流密度(如 1000-5000kW/m²,模拟不同热负荷)、烧蚀距离(样品与火焰喷枪的距离,控制热输入强度)。
测试流程
热震预处理:
将样品放入热震炉,升温至设定高温(如 1200℃),保温 30 分钟(确保样品整体达到热平衡)。
快速将样品从高温炉取出,立即置于低温环境(如室温空气中冷却或投入冷水浴),实现急剧降温。
待样品冷却至室温后,观察表面是否出现裂纹、剥落,记录热震后的外观变化。
重复 “高温保温 - 骤冷” 过程,完成设定的热震循环次数(如 20 次)。
高温烧蚀测试:
热震处理后的样品(或未经热震的对比样品)固定在烧蚀测试装置的样品台上,确保烧蚀面正对热源(如氧乙炔焰喷头),调整烧蚀距离和角度(通常垂直烧蚀,保证受热均匀)。
启动烧蚀装置,按设定参数(温度、热流密度)对样品表面进行持续烧蚀,同时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样品表面温度,确保达到目标烧蚀温度。
烧蚀过程中观察样品状态:是否出现熔融、气化、开裂或剥落,记录烧蚀区域的颜色变化(如是否因氧化呈现灰白色)、有无烟雾(反映材料分解或挥发)。
达到设定烧蚀时间后,关闭热源,让样品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。
测试后检测与分析
宏观性能检测:
质量损失:用电子天平称量烧蚀后样品质量,计算质量烧蚀率(单位面积、单位时间的质量损失,g/(cm²・s)),损失越小说明抗烧蚀能力越强。
尺寸变化:测量样品烧蚀面的直径、厚度变化,计算线烧蚀率(单位时间的厚度损失,mm/s),评估材料被侵蚀的速率。
外观与结构:用肉眼或体视显微镜观察样品是否有裂纹、变形、剥落或熔融痕迹,重点检查热震后烧蚀区域的裂纹扩展情况(热震会加剧烧蚀后的结构损伤)。
微观与力学性能分析:
微观结构:通过扫描电镜(SEM)观察烧蚀表面及截面的微观形貌,分析是否存在熔融层、气孔、晶界氧化或相变(碳化硅在高温下可能氧化生成 SiO₂,形成保护膜或因体积变化产生裂纹)。
力学性能:对热震烧蚀后的样品进行抗弯强度测试,与初始强度对比,计算强度保留率(如保留率≥70% 为合格),评估材料力学性能的退化程度。
物相分析:用 X 射线衍射(XRD)检测烧蚀后样品的物相组成,判断是否因高温发生分解(如 SiC→Si+ C)或氧化反应(如 2SiC + 3O₂=2SiO₂ + 2CO),分析反应产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。
结果判定与分析
合格标准:根据应用场景的要求,合格的碳化硅陶瓷需满足:热震烧蚀后无明显裂纹或剥落;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低于规定值(如某火箭喷管材料要求线烧蚀率≤0.1mm/s);抗弯强度保留率≥60%;氧化层连续且无脱落(SiO₂氧化层可阻碍进一步烧蚀)。
性能评估:对比不同热震循环次数下的烧蚀结果,可分析热震对材料抗烧蚀性能的影响 —— 热震次数越多,材料内部裂纹越易扩展,烧蚀时更易被侵蚀,烧蚀率会显著上升。
失效原因分析:若样品出现严重开裂或高烧蚀率,可能原因包括:材料致密度低(气孔多,易被高温介质侵入)、纯度不足(杂质在高温下熔融形成薄弱点)、热震导致的微裂纹为烧蚀介质提供通道等。
例如,碳化硅在超过 1600℃且有氧环境下,氧化生成的 SiO₂若因热震发生剥落,会失去保护作用,导致烧蚀加剧。
注意事项
高温操作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,佩戴隔热面罩、耐高温手套,设备周围设置防护屏障,避免高温灼伤或火焰喷射事故。
热震转移过程需快速(≤5 秒),确保 “骤冷” 效果,减少温度梯度不足导致的测试偏差。
烧蚀介质(如氧乙炔气体)需妥善储存,测试区域保持通风,避免燃气泄漏或有害气体积聚。
样品固定需牢固,防止烧蚀过程中因热变形或气流冲击导致位置偏移,影响烧蚀均匀性。
通过该测试,可全面评估碳化硅陶瓷在热震与烧蚀复合作用下的耐受能力,为其在高温极端环境中的选材、结构设计及工艺优化提供关键数据,保障相关部件的长期稳定运行。